苏州大学 当前位置:苏州大学 > 正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浏览次数:52       来源:苏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坚持人民至上,深刻认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优化地区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收入再分配体制机制,才能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增进民生福祉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期盼。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民生问题已经从过去“有没有”的问题转变为“好不好”的课题。只有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增进民生福祉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始终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坚持系统思维,在统筹协调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统筹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增进民生福祉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精打细算的成本观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

统筹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按照保基本、促普惠、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要求,由政府切实担负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优化民生服务供给,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民生保障工作全民参与、全民建设;放宽准入条件,优化管理服务,吸引多方参与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不断丰富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服务供给。

统筹好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关系。做好民生工作要既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地区、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又要突出重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教育、养老、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以赴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持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把共同富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完善分配制度上下更大功夫。在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行业公平的机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促进机会公平,为增强全社会就业创业和创新创造能力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实行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收入分配方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加大宏观政策对再分配的调节力度。构建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完善税收调节机制。要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升后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完善提升公益慈善事业的政策体系和文化环境,鼓励先富群体发扬“扶危济困、尚德从善”的传统美德,示范引领周边群众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创业致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上下更大功夫。要切实扛起稳就业保就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着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推动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各项政策与就业政策有效衔接,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和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鼓励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着力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共建、共享、共用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长期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完善就业影响评估制度,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着力破解就业结构失衡。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加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规范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劳动力职业素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零工市场建设,推广社区工厂、手工艺等“家门口就业”模式。统筹推进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提升就业市场包容性。

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基本方略,在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上下更大功夫。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运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关系登记和转移接续相关措施,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的参保机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

把人民健康时刻放在心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广泛开展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行动,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大卫生格局。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推进紧密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守护“一老一小”。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专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0.297599s